主办:中共开封市祥符区委 承办:中共开封市祥符区委宣传部
?

追思“开封活地图”王宴春

郑金河  宁富海


        2016年11月18日晚九点,王宴春先生驾鹤西归。开封文史学界闻之,无不扼腕叹息。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王宴春,出生于1928年,字晶阳,开封市人。逝世前系开封古都学会会员,自幼随外祖父、开封市著名书法家、举人李锡恩和姑父朱文斋(清末秀才)读私塾,因为战乱和生计,间断性10年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回城东卓砦老家做小生意。1949年春,被推选为土柏岗乡北神岗小学校董。后任马店乡农协委员兼管扫盲工作。1954年任乡信用社主任。1960年任申砦人民公社党委秘书。1974年任郊区南郊人民公社革委会办公室主任。1980年任该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。1983年春,到市农委编写农业志。1984年1月,任郊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,1989年任主任。任职期间,主持并与办公室同事共同编写《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(4)郊区》(1988年5月),该书获河南省地名学会、地名办公室地名科技成果一等奖。1993年6月,又共同完成《开封市郊区志》(约80万字),同时完成《开封市郊区地名志》(约6万字)。
        他钟情地域文化,追本溯源,为查明魏惠王迁都开封之前,上古"三代"时期地名遗址,曾骑自行车赴市属县区及中牟、原阳、封丘3县实地调查访问,废寝忘食。在编写两本志书的10年间,因单位经济困难,个人赔钱约2000余元。由于长期骑车下乡早出晚归,劳累过度,患上疝气病。为完成任务,忍痛直至完成两本志书,才住院动手术。
        他恪尽职守,鞠躬尽瘁,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研究,撰写主要学术文章有《开封古今名人集要》、《中国最早造酒者仪狄是兰考人》、《汤败夏桀地鸣条在开封》、《炎黄二帝在开封地区的活动》、《黄帝与嫘祖结婚在大梁》、《夏都老丘在开封考察记》、《宋都城郊四条河故道考察记》、《中国雷方氏姓源在开封初探》(与王顺兴合撰)、《北宋至民国期间开封县衙变迁纪略》、《老子、孔子、孟子在开封》等。另在《古都开封》、《开封日报》、《汴梁晚报》、开封社科》、《开封文博》、《开封文史资料》、《开封广播电视报》、《开封地情》上,发表有关开封历史文化的文章百余篇。
        他乐于助人,心地善良,多次为海内外来开封寻根的社会各界人士指点迷津,提供无偿帮助,尽显古道热肠,。
        他坚信春风化雨,以文化人,虽然生前还欠着别人的债务,但坚持10年自费为杜良乡马店村村委会等4个村委订报,送去文化大餐,乐此不疲。
        “知行合一,止于至善”在王宴春身上得到切实体现。
        1986年,当时在开封市郊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他,在曹门村发现原“三槐堂”前有一枝老槐树的枯枝露出了地面,越往下挖发现枝干越粗,于是王宴春便确认该树是北宋时原“三槐堂”前老槐树。找到了原址,他就在此种了3棵槐树,以示纪念,如今三棵槐树已枝繁叶茂。
        他在实地调查时,在郊区黄河大堤北东回回砦村,发现一通倒在地下断为两截的巨碑。该碑为《柳园口虹吸机记》碑,记冯玉祥二次主豫时,购机器抽黄河水浇地之事。他向市文管处长王瑞安汇报,得到拨款1000元,1990年春由乡文化站立于柳园口闸门前大堤上。
        1995年10月,兰考县东方文源研究会会长彭连方投资4000元,在翰园碑林刻《仓颉墓碑记》、《文字始祖仓颉之墓》两碑。王宴春向郊区政府写报告,批2000元,他找汽车将两碑运至黄河大堤北,由刘庄村委会立上。
      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,王宴春前往杞县空桑村实地走访,经过口头传说结合历史文献,论证出“乐”字起源于杞县空桑村。他研究字画同源,自费在开封博物馆举办古今书法展,用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形式,向观众介绍了部分常用汉字的起源、释义及其用法。他在仓颉造字历史研究方面具有一定造诣,独创文字画。
        开封县(今祥符区)杜良乡有一村子名“国都里”,王宴春对此十分关注,先后多次进行实地探寻,经走访该村老人得知,他们祖辈相传的故事,就是该村的位置是古代的一个老国都,但不知道叫什么名字。后来,王宴春和我市的考古专家及市文物工作队的同志前去探查,并用洛阳铲向地下探10多米,发现有商周时期的砖瓦碎片,为验证夏都老丘遗址提供了有利的证据。在开封成功申报八朝古都的背后,不能不说凝聚着王宴春的心血与汗水。
        2015年农历大年初一,一个名为“创‘三城’庆新春书法大联展”的展览在开封博物馆一开展,立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。这个展览从约稿到联系展出场地,整个活动都是由王宴春和80岁的王世安、70岁的张玉修负责的,征集到183幅书法作品陈展于开封博物馆一楼展厅。
        先生作风朴实,和夫人相濡以沫,不近烟酒,尤其痛恨男人淫荡,常常以殷纣王亡国惊醒世人。
        他的一生,目睹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,亲历了帝国主义对开封的文化掠夺和破坏,因而以满腔的热情,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,特别是退休以后的二十余年,只争朝夕,孜孜不倦,和时间赛跑,节衣缩食,不为名利,用脚丈量,奔走于大街小巷,抢救性保护地名文化遗产,弘扬传统文化,有时让人感觉有点固执,在有些人看来甚至觉得不可思议,特别是他敢讲真话,对伪学术嫉恶如仇,心怀坦荡,捍卫良知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实事求是的田野考古精神,为我市文史学界树立起了一座丰碑。他被人们亲切地誉为“开封的活地图”,“草根历史学家”。
        我们今天缅怀王宴春,就是要增强文化自信,身体力行,立足本职,为“四个开封”尽绵薄微力,这是对他最好的告慰!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