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志刚
历史沿革
陈留本古有莘城。《国语》谓之莘墟。《史记》云:“郑桓公友,以周衰,徙都于留”。《公羊传•桓公十一年》:“古者郑国处于留,后郑伯取郐而迁郑(今河南新郑)焉,而野留”。《汉书•地理志》曰:“留,郑邑也,后为陈所并,故曰陈留’, “宋有留,彭城留是也,留属陈,故曰陈留也”。
战国时魏都为大梁(今开封),陈留归属魏国。公元前221年,秦军围攻大梁,秦将王贲决鸿沟水淹城池,导致了魏国的灭亡和大梁城的毁坏,至此以后,大梁城一蹶不振。仅在此处设浚仪县,大梁以东设陈留县。汉承秦制,仍置陈留县。陈留地理位置的重要,在秦末业已显现。汉高祖刘邦起兵伐秦时,他的谋士郦食其就说,“夫陈留,天下之冲,四通八达之郊也。”汉高祖刘邦尝兵败于此,其母亲昭灵后是以死焉,葬于陈留县(今杜良乡马尾村)。在楚汉相争之际,陈留更被视为战略要地,双方在此曾反复争夺。
西汉建立后,尽管保持了浚仪、陈留二县的设置,却又设置了梁国,一度以浚仪为梁都,汉高祖刘邦还曾多次到大梁祭祀原魏国文韬武略之士信陵君。西汉经过了汉景帝的削藩和平定“吴楚七国之乱”之后,诸侯国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权力大为削弱,反之,郡县行政体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,这就为地区中心城市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。位于大梁之东四十余里处的普通县治陈留(今八里湾初刘村附近),就是于此间得天时地利,应运而生。
汉景帝中元六年(公元前144年),分立梁孝王五子,次子刘明被封在济川国,治济阳(今兰考县东北)。武帝元狩元年,废济川国改济川郡,后郡治由济阳迁陈留,改称陈留郡。时辖小黄,成安,宁陵,雍丘,酸枣,东昏,襄邑,外黄,封丘,长罗,尉氏,傿,长垣,平丘,济阳等17县,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、宁陵县以西,开封市、尉氏县以东,延津县、长垣县以南,杞县、睢县以北之地,含盖了原来梁国原有的大部分辖境。西汉中后期的陈留,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,尽属膏腴之地,又有夏代老丘、战国大梁等历史故都相衬托,城市发展迅速。清宣统《陈留县志》载,“陈留既大郡,而首邑为名都,实封爵衣冠、人才礼乐之所聚,盖极盛矣。”自西汉中期起,陈留已经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名城大邑。
元帝永光三年(前41年),将陈留郡改设为济阳国,封皇子刘康为济阳王,这是陈留第一次改郡为国。后复为陈留郡。东汉后期,复于陈留郡设陈留国。不过东汉及其之后的封国,无论是皇姓王还是异姓王,仅仅是食邑而已,不再有什么行政权力。由于郡守掌握着军政大权,所以汉末曹操起兵陈留,讨伐董卓,得到了郡守张邈的大力支持。先由董卓挟持、后有曹操挟持的汉献帝,即位前就曾经做过陈留国王。三国时曹操之子曹植,也曾被曹丕贬黜而做陈留王。西晋设置陈留国依旧。东晋太兴二年(319年),撤销陈留国,从此陈留国称谓也成为历史。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,战争频仍,由于陈留一带位居中原腹地,地理位置优越,所以始终是南北政权争夺的要地。自汉武帝元狩元年(前122年)于陈留县设置陈留郡开始,至隋文帝开皇三年(589年)基本废止,实际存在达700余年之久。其间或郡或国,绵延不断,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。
陈留郡(县)治所
两千多年来,陈留郡城、县城多次迁移,至少先后存在过4个地方,即两汉郡城、魏晋小黄城、仓垣城和浚仪(开封)城。据考证,存在时间最久的两汉郡城,据清顺治十六年本《陈留县志》载,“故莘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。”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工作者的努力,目前基本确定了“有莘国”的具体位置,经调查“有莘国”位于开封县陈留镇东北的初刘村附近。西晋泰始元年(265),废陈留县入小黄县(小黄县于西汉初设置)。曾经是郡治、县治所在地的陈留汉魏故城,相继存在了387年之后或于此时废弃。
公元265年十二月,魏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,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,割小黄 浚仪、封丘 酸枣、济阳 长垣、雍丘、 尉氏、襄邑、外黄等10县,邑3万户属之。曹奂传四世而绝。由于此间的陈留县已并入小黄县,故陈留国治迁移至两汉陈留故城西北相距不远的小黄城。据古书记载:小黄城,汉县名,属陈留。在今县(开封)东北三十三里,亦曰小黄园。一度作过陈留国、陈留郡治的小黄城,位于初刘村西北10公里之隔的如今杜良乡小黄铺村一带。 昭灵夫人陵庙,在县北三十七里(杜良乡马尾村)。《风俗传》云:“沛公起兵,野战,丧皇妣于黄乡。天下平定,乃命使,以梓宫招魂幽野。有丹蛇在水,自洒濯入梓宫。其浴处仍有遗髪。今庙号昭灵焉。
仓垣城,原名长垣故城,后改名为仓垣城或称仓皇城,今郊区刘庄为西仓城,祥符区魏湾为东仓城。魏晋时代城堡相当繁华,晋怀帝永嘉四年(公元310年),石勒攻杀晋将王堪于此。晋永嘉五年(公元311年),洛阳饥困,大臣请迁都仓垣未能实现。东晋义熙十三年(公元417年),刘裕伐泰克仓垣。南朝宋徙陈留郡治于仓垣城,领浚仪、小黄、白马、雍丘四县。南朝宋永初三年(公元422年),魏将滑稽陷仓垣,陈留太守严棱降,魏仍置郡于此。久废。《舆地志》记载:“仓垣城南临汴水,西北有仓颉坟.城有列仙台”。唐代城已荒废.岑参写诗说:“野寺荒台晚,寒天古木悲。空阶有鸟迹,犹似造书时”。
北魏统一北方之后,将陈留郡治设置于浚仪县,后又在浚仪设置梁州,形成了州、郡、县三级治所于一城的局面。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。隋废郡改州,陈留郡从此不复存在。代之而起的则是后来上升为国都的汴州。浚仪、梁州、汴州皆是今开封城之前身。隋朝修筑贯通南北的大运河,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,把位于大运河中枢的汴州推上了新的发展台阶。发生在唐中叶的“安史之乱”及其以后的藩镇割据,使传统都城长安、洛阳遭到了严重破坏,城市趋于衰败。相形之下,位居水陆交通要冲的汴州则蒸蒸日上。其城市规模和影响逐渐超越了长安与洛阳,具备了建为国都的条件。五代时期的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除后唐外皆都汴州(开封),契丹正式建立辽国也在此地。由于长时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能量的集聚,使汴州(开封)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北宋王朝和金朝的国都,其后又作为中原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延续了700多年之久。
陈留郡县到此时似乎真成了历史名词,然而凤凰涅槃,浴火后的陈留于隋开皇六年(586年)复置陈留县,虽然大业三年(617年)废陈留县入浚仪县,但是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陈留县,并将县治移设至汴州城东南40余里处,即是现在属于祥符区的陈留镇。